
考点31诗歌鉴赏综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Word版含答案).docx
《考点31诗歌鉴赏综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1诗歌鉴赏综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Word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清风知己上搜索。
1、考点 31 诗歌鉴赏综合-2024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Word 版含答案)考点 31 诗歌鉴赏综合 一.关于客观题 从考查范围来说,选项前三项一般是分句考查,最后一个选项注重综合考查。考点多,综合性强。考点涉及诗歌的语句含意、表现手法、情感、语言特点、意境以及文学常识等。Z (一)常见陷阱 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卷别 例句 诗句出处 语句表达重点 设误 类型 2018新课标全国卷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李贺
2、 野歌 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曲解 诗意 2018新课标全国卷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陆游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曲解 诗意 2018新课标全国卷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王建精卫词 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主题 不合 (二)考查类型 考查方式 真题示例 应对策略 词句 理解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2017新课标全国卷)1.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复活诗句中所说的景物或事件,进而推断选项中词语的解释或 对句意的理解是否正确。2要注意联系上下
3、诗句,或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句子 赏析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2017新课标全国卷)1.要注意词句解说是否曲解原意。2要注意选项中涉及的表现手法是否正确,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恰当。思想 情感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2017 新课标全国卷)1.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2 要多关注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中心主旨的把握,注意主题情感分析是否得当。手法 分析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2017新课
4、标全国卷)1.熟练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写景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2选项中,运用表现手法的地方要关注,找到切实的依据,注意张冠李戴的可能性。诗歌 形象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2018新课标全国卷)1.鉴赏景物形象,要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特征,通过整合感知营造的氛围。2事物形象,要结合诗句描写抓住事物的特性,从中分析诗人要言的是什么志、什么情。3人物形象,要熟知诗歌中的几种常见形象类型,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不可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诗歌 语言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 观刈麦一诗相近。(2018新
5、课标全国卷)1.炼字类型,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语言风格,要记住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J (经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S 思考角度 考查点 文本对应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情感 正确。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
6、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形象 错误。诗人不是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在诗中穷是困厄的意思,不得志,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手法 正确。条条看即烟濛濛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相似之处,都在写春柳如烟似雾的状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手法 正确。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Z 本题选择 B 二.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新视角 2020年以来高考诗歌命题选材更加突出素材的
7、思想性和文化性,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综合考查,其中主观题稳中求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命题视角,注重勾连考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体验。一、探究送别之地的风土人情 【高考连线】(2020 年江苏卷第 9 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有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
8、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题干要求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的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 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在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
9、景优美。【参考答案】由田畴薄 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 厨传相仍 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 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二、鉴赏前人点评的曼妙之处 【高考连线】(2020 年浙江卷第 20 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秋江送别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人评送柴侍御 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
10、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 水,却将一水 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11、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 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参考答案】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
12、(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三、概括田园诗描绘的乡村场景 【高考连线】(2020 年天津卷第 15 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纪村事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
13、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理解深层的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关于结构方面的作用,有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乐业安居,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向往大自然。【参考答案】为准备祭
14、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四、分析所咏之物与人物的勾连 【高考连线】(2020 全国卷第 15 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解题津梁】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
15、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的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特征来
16、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 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参考答案】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 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五、解读作者读史的弦外之音 【高考连线】(2020 全国卷第 15 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
17、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解题津梁】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酸。在当时,高贤们已
18、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作者写下这首诗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
19、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参考答案】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六、解读特殊意象的寓意 【高考连线】(2020 新课程 I 卷第 16 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
20、高士。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津梁】本題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 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
21、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参考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七、解读唱和诗传达的情感 【高考连线】(200 全国卷 I 第 15 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
22、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题津梁】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入手,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不能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
23、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 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做了展望。【参考答案】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古代诗歌鉴赏 巩固练(一)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注】孔毅父:黄庭坚好友。管城子:指毛笔。上车问何如:梁朝时,贵家子弟大多担任秘书郎、著作郎之类官职,却没有真才
24、实学,仅能登上车子问候别人身体如何罢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第一二句写自己靠着笔杆子立身处世,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B第三句写自己的文章没有经邦治世的功用,话语中充满自责之意。C第四句写缀附于蛛网上的露珠,比喻无实际用途的文章,构思新颖。D第五句写自己的仕宦生活,说自己被授予校书郎、著作郎的职位。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
25、静,一生布衣。直饶:犹纵使,即使。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 蓝写色彩鲜明,软 柔点明质地轻柔。B 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4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31 诗歌鉴赏综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梳理Word版含答案 考点 31 诗歌 鉴赏 综合 2024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梳理 Word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