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15_2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课件(共43张PPT)+学案.docx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15_2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课件(共43张PPT)+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15_2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课件(共43张PPT)+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清风知己上搜索。
1、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 15_2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课件(共 43 张 PPT)+学案(共 43 张 PPT)1_字音字形 2_词语运用 3_句子语病 4_句段语序排列 5_语法修辞标点运用 6_基础运用语段综合 7_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8_文学文化常识 9_古诗文默写 10_古诗鉴赏 11_文言文阅读 12_说明文阅读 13_议论文阅读 14_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5_记叙文阅读 16_名著文阅读 17_作文 2021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 15 15.1 记叙文阅读 2020-2021 中考题精选 15.2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15.3 记叙文阅读考
2、点例析答题技巧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 15.2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六要素 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举例 背影:时间冬日的一个下午;地点南京火车站;人物父亲和我;起因我坐火车去北京读书;经过父亲来车站送我;结果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2.记叙文分类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与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包括时间、
3、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如: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如:蝉写蝉的聒噪、病蝉的微小和病弱的蝉在泥下埋了十七年,出来却只活一个夏天
4、,作者由一只蝉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3.记叙文线索 (1)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2)事件线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来得有些迟的春天,我们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3)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回忆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
5、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4)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孔乙己以 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反映了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和遭遇。(5)地点线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6)感情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藤野先生暗含了一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作者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注:记叙文通常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通常是具体的事物、事件等),将文章联系
6、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是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通常是抒发的情感)。作用: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如:智取生辰纲的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4.记叙文人称 (1)第一人称 定义:以我 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 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我
7、是主人公。如狂人日记中的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如孔乙己中的我。作用: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可信之感;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举例: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述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2)第二人称 定义:用你 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作用:直接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举例:土地的誓言中多以第三人称她相称,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
8、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样使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3)第三人称 定义: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作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冷静地分析事物;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过多的解释。举例: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和眷恋。5.记叙文顺序 (1)顺叙 定义: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是记叙文最基本的叙
9、述方法,所以也称为时间顺序。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举例:紫藤萝瀑布 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2)倒叙 定义: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类型: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作用:开篇点题;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举例:背影由眼前故事引起对往事的回忆。(3)插叙 定义: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过的事情。作
10、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或为后文做铺垫;突出中心;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感;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举例: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就是运用插叙手法很好的例子。(4)补叙 定义:也叫追叙,是在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举例:智取生辰纲讲述了吴用一行人夺取生辰纲的故事,文章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做了一个总结。(二)修辞手法知识梳理 1.比喻 定义 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
11、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像 好像 如同等)叫比喻词。类型 明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比喻词连接。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 就是 变成 成为 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连接。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作用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答题思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举例 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明
12、喻)理想: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暗喻)三棵银杏树: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借喻)2.拟人 定义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作用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答题思路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意志/情态,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举例 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3.排比 定义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更多的短语或句
13、子排列起来,以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的修辞手法。作用 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答题思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或抒发了的感情)。举例 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4.夸张 定义 夸张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突出某一方面特点的修辞手法。作用 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效果。答题思路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举例 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
14、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5.反问 定义 反问也叫 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反问一般是用肯定的句式表达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作用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答题思路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举例 白杨礼赞: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6.反复 定义 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答题思路 运用反
15、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举例 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7.设问 定义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用于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思路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举例 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8.对偶 定义 对偶俗称对对子,是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作用 句式整齐,结构
16、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一般用在古诗文中。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答题思路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情感。引用、对比、反语、借代(非初中必考)(三)表达方式知识梳理 1.记叙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化所作的叙说和交代。2.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时间、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3.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4.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5.议论
17、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四)描写方法知识梳理 方法类别 特点 作用 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质;更加突显人物个性,给人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2)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3)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方法类别 特点 作用 人物描写 (4)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
18、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5)外貌(肖像)描写 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
19、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五)表现手法知识梳理 1.伏笔 定义: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特点: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通常见于文章中间。作用:使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人物的品质。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朝
20、思暮想的于勒,竟然与他们在船上不期而遇,并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定义:指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的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3.衬托(侧面烘托)定义: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
21、,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举例: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4.对比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语意明显。举例: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家乡变化进行比较,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题。5.铺垫 定义: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
22、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特点: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一般在文章开头或中间。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描绘次要的人物或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举例: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假扮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6.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定义: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抑扬指作者想要褒扬某个人物,却从不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23、。作用: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构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举例:阿长与山海经 中,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扬)先贬(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7.烘托 定义: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烘托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举例:白杨礼赞中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
24、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8.象征 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举例: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9.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用: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
25、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0.卒章显志 定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举例:我的叔叔于勒 在文章最后揭晓卖蛤蜊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六)小说相关知识梳理 定义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分类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根据篇幅长短划分)特征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15_2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整合 课件共43张PPT+学案 语文 期中 期末 复习 专题 15 _2 记叙文 阅读 知识 梳理 整合 课件 43 PPT
